[教学综合] 八年级2025新教材:从 “研读” 到 “深爱”

[复制链接]
查看9 | 回复0 |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英语女教师 于 2025-9-12 09:21 编辑

深耕新教材两周:从 “研读” 到 “深爱”,这趟教学探索太值了![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网上不乏对新教材的吐槽:“满是中式英语”“为政治和文化服务牺牲语言地道性”…… 各种声音把新教材批得 “体无完肤”。但作为扎根一线的英语教师,我想替新教材说句公道话:中国人学英语,需要的正是这样 “懂学生” 的教材 —— 它贴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国内教学实际,足够 “接地气”。或许吐槽者多是 “原版娃”、长期接触原版材料或海外成长的群体,环境差异造就了认知偏差,但真心建议大家先沉下心研读新课标,再客观评判教材,毕竟脱离教学目标和学情的批评,难免有失偏颇。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次教材改革精准解决了我 10 多年一线教学的 “老大难” 问题。比如旧教材时代,每次让学生口语输出,总遇到 “说不出、没话讲” 的尴尬 —— 根源在于输入量不足,为了补素材,我备课时常要四处搜集资料,耗时耗力还未必见效。但新教材彻底打破了这个困境:只要按课本编排,设计些有趣且贴合学情的输入活动,到了输出环节,学生自然能 “有话可说”。而且不只是听说,阅读(精读 + 泛读)、写作、语法等模块,都形成了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完整闭环,完全适配当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遵循 “听力输入→思维训练→口语输出” 的路径,拆解为 7 个步骤:

  • 明确单元主题,建立认知锚点;
  • 听对话时同步完成单词填空,聚焦细节理解;
  • 围绕对话内容设计互动提问,深化信息吸收;
  • 用思维导图梳理对话逻辑(如人物、事件、观点);
  • 根据结构图复述对话,锻炼逻辑表达;
  • 开展角色扮演,模拟真实语境运用;
  • 联系自身经历讲故事,实现个性化输出。
2. 语法模块:从 “学会” 到 “会用”[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聚焦阅读策略培养,4 步层层递进:

  • 设计情境或问题引入文章,激发阅读兴趣;
  • 让学生带着 “预测内容”“理解作者创作目的” 等问题阅读;
  • 用图表、泡泡图、结构图、时间线等思维导图归纳文章主旨与细节;
  • 引导学生联想自身:“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你的理解是什么?”,实现深度思考。
2. 词汇模块:从 “认识” 到 “会用”[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实现 “阅读策略迁移→写作能力落地”,2 步衔接:

  • 用结构图梳理扩展阅读文章逻辑,搭配问答题检测理解;
  • 读后写作分层推进:从封闭式写作(给定框架)到仿写(模仿结构),再到全开放写作(自主立意),逐步释放表达空间。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从这些闭环设计中,我深深感受到新教材的核心逻辑:[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无论听说、语法还是读写,都必须以语篇为基础,让语言在情境中被运用。这对师生都是更高的要求 —— 教师要学会在情境中教词汇、教语法,学生要在语境中理解、掌握语言。但只要跟着这个逻辑走,就能发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会更深刻,运用也会更灵活。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深入探索新教材的教法,也期待和各位同行一起交流研讨。下一篇我会结合本届学生的学情,具体分析新教材背景下的教法调整、任务实施,以及本学期的教学改革思路,敬请期待!
截图202509120920232653.png
截图202509120921198806.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经验值
36

5

话题

0

听众

36

经验值

精英编辑

积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