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飞 于 2025-7-22 17:02 编辑
第二节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课题 |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 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 |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 | 1. 理解水循环是生物圈这个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与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帮助学 生树立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明白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 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2. 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 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 惯。 | | 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 | | | | |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只有少量用于自身 的生命活动,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稻, 小麦,蓝莓等植物,还会以吐水的方式排水。 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 与散失发挥一定的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对植物自身 有什么意义?植物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 设了问题情景, 导入了 新课。 |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提问:什么是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水, 吸收的水主要以水 蒸气的形式由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这就 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植物的蒸腾作 用。 (控制变量:光照) 提问:观察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现象? 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来自哪里?这些水分从 植物体的什么器官,什么部位散失出来的?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探究? |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 书。 师生共同提炼知识 点。
学生分组合作。
学生:出现小液滴, 水来自植物的蒸腾 作用和呼吸作用, 从叶片的气孔散 失。
学生:温度、湿度、 风。
总结: 1. 蒸腾作用的概 念。 2. 蒸腾作用对植物 |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归 纳总结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 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 总结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绿 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扮 演的角色。 并激发学生热爱绿色 植物, 热爱大自然的美 好情感, 增强学生关注 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 | |
| 提问:除了光照,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 的蒸腾作用? 2. 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1)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 (2)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 输。 (3)降低了叶片的温度, 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 而灼伤叶片。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参与了生物圈的水 循环。 |
| 自身的意义。 | | 探究二、植物和水循环 教师出示资料:植物一生需要200千克以上 的水, 其中只有 1%被植物体利用, 那剩下的 99%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它使生物圈 中的各种水体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再以雨、雪、冰 雹等形式降落。 植物还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降雨经过 树冠层时,雨水会被截留,进而流向地面。 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和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等, 减缓了水在地面的流速,有利于将更多的降 水转入地下。 |
学生自主阅读材 料。
通过小实验得出水 通过叶蒸发到空气 中去了。
学生:太阳能。 |
通过材料分析, 引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 实验, 让学生形象地认 识了蒸腾作用。 | 三、课堂小结 1. 蒸腾作用:绿色植物根部吸收的水, 主要以 水蒸气 的形式通过 叶的气孔 散失到空 气中的过程。 2. 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了水的吸收与运输, 无机盐的运 输。 (2)降低了叶片表面的温度 。 | | |
(3)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 | | | 四、当堂演练 1. 下列可称为生物圈的是 ( A ) A. 地球 B. 一个小池塘 C. 太平洋 D. 一片森林 2. 引起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人口数量的增加 B. 植物数量的增加 C. 工业生产 D. 土壤中细菌的增加 3. 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C ) A. 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B. 植物茂盛的地方, 人感觉凉快。这与植 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C.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其他生物要少 D. 一般情况下, 气温越高, 蒸腾作用越强 | 【课堂反思】 “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 教材已经 安排了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以及植物叶片的结构等相关内容, 教材将 “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安排在此,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形成 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 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为第三节 “ 绿化, 我们共同的行动”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本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这个学习主题 核心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学习/创设认知冲突: 实施:教师直接抛出关键问题:“植物一生需要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那剩下的99%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驱动问题。它基于一个惊人的事实(99%的水“去向不明”),制造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悬念,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带着这个明确而有趣的问题进入学习,目标性强。
2.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 实施:教师出示关于水循环动力和植物涵养水源作用的资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分析:这种方法: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如水循环动力是太阳能)。 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为后续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如涵养水源)打下基础。 是相对高效的传递基础信息的方式。 潜在优化点: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或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更有目的地阅读并提取关键点(如“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植物如何涵养水源?”)。
3.实验探究法: 实施: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水通过叶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即蒸腾作用)。 分析: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直观性:实验将抽象的概念(水从叶子散失)转化为可见的现象(如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植物萎蔫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实证性: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或操作,自己“发现”了99%水的去向(蒸腾作用散失),结论更具说服力,理解更深刻。 兴趣激发:动手实践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科学素养培养:体现了“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4.启发式提问与讨论: 实施:在资料阅读后,通过提问“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答:太阳能)。 分析:这种方法: 检查学生对阅读资料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将新信息(水循环动力)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太阳晒热)联系起来。 促进课堂互动,让学习过程更主动。
5.归纳总结与结构化(课堂小结): 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或由教师系统化)回顾本节重点,清晰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定义(关键词填空形式)和两大意义。 分析:这种方法: 知识系统化:将零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资料信息)整合成清晰的概念框架(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突出重点难点: 明确本课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蒸腾作用、散失途径、两个意义)。 强化记忆: 通过关键词填空等形式,加深印象。 形成知识网: 如教案目标所述,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便于理解和后续应用。
6.联系实际(渗透应用): 实施:在资料中提到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解释了森林如何减缓水流、增加地下水。 分析:将蒸腾作用的知识点与更宏观的环境意义(水循环、水土保持)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现实世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价值,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意义。
教学方法的优点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自主阅读、讨论回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非被动接受。 符合认知规律: 从制造冲突引发兴趣,到提供资料/实验获取证据,再到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注重实践与体验: 小实验是关键亮点,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是理解蒸腾作用的核心手段。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所有活动都紧紧围绕“99%水的去向”和“蒸腾作用的意义”这两个核心目标展开。 知识结构化:最后的系统小结有效地整合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潜在优化建议: 1.深化实验探究:可以更详细地描述实验设计(如对照组设置:有叶植物vs无叶植物?)、引导学生观察什么现象、如何记录数据、如何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更完整的探究过程。 2.增强阅读互动性:在自主阅读环节,加入简单的讨论题或思考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资料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如:“为什么说植物‘涵养水源’?”)。 3.联系生活实例:在讲解蒸腾作用意义(如降温)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夏天树荫下更凉快的体验,使知识更具象。 4.可视化辅助:利用示意图或动画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气孔的开闭、水蒸气散失的过程,以及植物在森林水循环中的角色,可以更直观地辅助理解。 结论: 这份教案片段综合运用了问题驱动、资料阅读、实验探究、启发提问、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合理且有效。特别是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和通过小实验验证核心概念的做法,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解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并努力将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整体上是一份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的科学课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