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分享] 苏教版七下 4.10.2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3 | 回复0 | 昨天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飞 于 2025-7-22 17:02 编辑

http://ba.kkcc.vip/yj.html    课堂点名工具

第二节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课题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水循环是生物圈这个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与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帮助学 生树立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明白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 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2. 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 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 惯。

教学重点
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只有少量用于自身    的生命活动,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稻, 小麦,蓝莓等植物,还会以吐水的方式排水。 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    与散失发挥一定的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对植物自身 有什么意义?植物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生纷纷思考回 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 设了问题情景, 导入了 新课。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提问:什么是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水, 吸收的水主要以水 蒸气的形式由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这就 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植物的蒸腾作 用。
(控制变量:光照)
提问:观察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现象?
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来自哪里?这些水分从  植物体的什么器官,什么部位散失出来的?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 书。
师生共同提炼知识 点。

学生分组合作。


学生:出现小液滴, 水来自植物的蒸腾    作用和呼吸作用,   从叶片的气孔散
失。









学生:温度、湿度、 风。





总结:
1. 蒸腾作用的概 念。
2. 蒸腾作用对植物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归 纳总结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 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 总结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绿 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扮 演的角色。
并激发学生热爱绿色      植物, 热爱大自然的美    好情感, 增强学生关注    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截图202507221616485797.png
截图202507221616568279.png

提问:除了光照,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 的蒸腾作用?
2. 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1)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
(2)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 输。
(3)降低了叶片的温度, 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 而灼伤叶片。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参与了生物圈的水 循环。




自身的意义。
探究二、植物和水循环
教师出示资料:植物一生需要200千克以上 的水, 其中只有 1%被植物体利用, 那剩下的  99%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截图202507221617287412.png
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它使生物圈   中的各种水体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再以雨、雪、冰   雹等形式降落。
植物还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降雨经过 树冠层时,雨水会被截留,进而流向地面。
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和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等, 减缓了水在地面的流速,有利于将更多的降    水转入地下。








学生自主阅读材 料。



通过小实验得出水 通过叶蒸发到空气 中去了。







学生:太阳能。

















通过材料分析, 引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 实验, 让学生形象地认 识了蒸腾作用。
三、课堂小结
1. 蒸腾作用:绿色植物根部吸收的水, 主要以 水蒸气    的形式通过    叶的气孔 散失到空 气中的过程。
2. 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了水的吸收与运输, 无机盐的运
(2)降低了叶片表面的温度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 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 成知识网。



(3)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四、当堂演练
1. 下列可称为生物圈的是   (    A   )
A. 地球   B. 一个小池塘       C. 太平洋       D. 一片森林
2. 引起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人口数量的增加       B. 植物数量的增加 C. 工业生产   D. 土壤中细菌的增加
3. 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C   )
A. 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B. 植物茂盛的地方, 人感觉凉快。这与植 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C.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其他生物要少   D. 一般情况下, 气温越高, 蒸腾作用越强
【课堂反思】  “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 教材已经 安排了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以及植物叶片的结构等相关内容, 教材将   “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安排在此,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形成 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 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为第三节 “ 绿化, 我们共同的行动”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这个学习主题
核心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学习/创设认知冲突:
    实施:教师直接抛出关键问题:“植物一生需要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那剩下的99%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驱动问题。它基于一个惊人的事实(99%的水“去向不明”),制造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悬念,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带着这个明确而有趣的问题进入学习,目标性强。

2.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
    实施:教师出示关于水循环动力和植物涵养水源作用的资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分析:这种方法: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如水循环动力是太阳能)。
        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为后续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如涵养水源)打下基础。
        是相对高效的传递基础信息的方式。
    潜在优化点: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或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更有目的地阅读并提取关键点(如“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植物如何涵养水源?”)。

3.实验探究法:
    实施: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水通过叶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即蒸腾作用)。
    分析: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直观性:实验将抽象的概念(水从叶子散失)转化为可见的现象(如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植物萎蔫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实证性: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或操作,自己“发现”了99%水的去向(蒸腾作用散失),结论更具说服力,理解更深刻。
        兴趣激发:动手实践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科学素养培养:体现了“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4.启发式提问与讨论:
    实施:在资料阅读后,通过提问“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答:太阳能)。
    分析:这种方法:
        检查学生对阅读资料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将新信息(水循环动力)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太阳晒热)联系起来。
        促进课堂互动,让学习过程更主动。

5.归纳总结与结构化(课堂小结):
    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或由教师系统化)回顾本节重点,清晰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定义(关键词填空形式)和两大意义。
    分析:这种方法:
        知识系统化:将零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资料信息)整合成清晰的概念框架(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突出重点难点: 明确本课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蒸腾作用、散失途径、两个意义)。
        强化记忆: 通过关键词填空等形式,加深印象。
        形成知识网: 如教案目标所述,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便于理解和后续应用。

6.联系实际(渗透应用):
    实施:在资料中提到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解释了森林如何减缓水流、增加地下水。
    分析:将蒸腾作用的知识点与更宏观的环境意义(水循环、水土保持)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现实世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价值,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意义。

教学方法的优点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自主阅读、讨论回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非被动接受。
符合认知规律: 从制造冲突引发兴趣,到提供资料/实验获取证据,再到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注重实践与体验: 小实验是关键亮点,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是理解蒸腾作用的核心手段。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所有活动都紧紧围绕99%水的去向”和“蒸腾作用的意义”这两个核心目标展开。
知识结构化:最后的系统小结有效地整合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潜在优化建议:
1.深化实验探究:可以更详细地描述实验设计(如对照组设置:有叶植物vs无叶植物?)、引导学生观察什么现象、如何记录数据、如何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更完整的探究过程。
2.增强阅读互动性:在自主阅读环节,加入简单的讨论题或思考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资料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如:“为什么说植物‘涵养水源’?”)。
3.联系生活实例:在讲解蒸腾作用意义(如降温)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夏天树荫下更凉快的体验,使知识更具象。
4.可视化辅助:利用示意图或动画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气孔的开闭、水蒸气散失的过程,以及植物在森林水循环中的角色,可以更直观地辅助理解。
结论:
这份教案片段综合运用了问题驱动、资料阅读、实验探究、启发提问、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合理且有效。特别是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和通过小实验验证核心概念的做法,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解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并努力将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整体上是一份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的科学课教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银豆
133

3

话题

1

听众

133

银豆

先生

积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