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 家常课要体现“三生”

[复制链接]
查看4 | 回复0 |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常课应该是生态的、生本的、生长的。

家常课,应该是“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健康的课堂。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八部门还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因此,单从保护学生视力角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少一些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多一些“原生态”的粉笔板书,让学生感受板书中的汉字之美、结构之美、艺术之美。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激发学生和课本的亲密接触,投入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投入师生的有效互动。

生态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希娅曾提出,优化学习生态是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家常课上,应该有欢笑,有分歧,有灵感的迸发,有合作的欢愉。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的乐园,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勇敢举手、逻辑表达的习惯。同时,教师自身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倾听他们的疑惑、思考和发现,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家常课,应该是“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很多公开课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甚了解,预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拔高的,呈现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多是蜻蜓点水式。因此,家常课要接地气。教师要以真实的学情为起点,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精准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生本课堂是顺学而导的课堂。公开课往往都经历了多次磨课,磨课次数越多,其教学设计的结构化特征越明显。即便是看似灵动的教学设计,也很难跳出预设的框架。偶尔也有课堂的生成,但绝大多数上课教师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回到原先的教学流程中来。家常课上,教师可以放下所有包袱,褪去表演痕迹,真正遵循“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的生本路径,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在家常课上,教师还要预设各种支架,助力学生习得学科重点知识和关键能力,形成素养。

家常课,应该是“生长”的课堂

生长课堂是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什么?生长的应该是素养。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把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熟稔于心、落实于行,践行“启发学生学,组织学生学,教会学生学”的三学方略和“让学—研学—补学”的操作模式,关注课堂前后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程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践行跨学科学习的思维和方式,以延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深度和高度,让学生在课堂中播下素养的种子,积淀自我生长的能量。

生长课堂是以生活为外延的课堂。家常课上,教师可以多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让寓教于乐成为课堂的常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尾拓展一些生活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在走出教室之后依然能够踏步前行,逐梦未来。
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银豆
190

128

话题

1

听众

190

银豆

先生

积分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