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 一节好的家常课评价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9 | 回复0 | 昨天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的家常课要编排好整课乐章的“前奏”。教师可在授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设计好的简要预习案,内容包括已学的旧知识(为的是与本课知识衔接)、本课的基础知识等,内容不宜过多,目的是让学生有效预习。新授前可进行23分钟的检测,通过学生互评等形式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并自然过渡到新授课内容。

好的家常课要有切合的教学“靶心”。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作为评价的具体内容。目标与评价对接,过程与训练融合。做到教学评高度一致。通过目标评价检验教学实效,达标率较高自然可被视为一节好的家常课。评价任务不必太多,可设计一个完整的评价量表,在本节课结束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勾选达到程度和改进方向,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好的家常课要让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弓手”。教师的设计一定是对所有学生了如指掌,高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情,把教学重点分解成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或者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把握学生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所学知识,完成新知传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弓手”。


好的家常课要有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羽箭”。“靶心”明确,“弓手”已定,接下来就要看射向靶子的“羽箭”了。教师应按照学生思维特点,通过连贯的设问来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过程要简单明了,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串起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对于难度过大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以化繁为简,以主导者的角色进行合理解惑,助力学生消化知识。如此,学生的“羽箭”才能更锋利,直中“靶心”。


好的家常课要成为人人饱腹的“主菜”。学生需在这节课中学到学科知识,且学得有滋有味。学生能跟随教师的节奏不断思考,深切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快乐。同时,大多数学生能融入课堂活动,参与热情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引弓破的。特别是用心听讲的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并在思索中有所领悟,形成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好的家常课练习题应是考评的“尺子”。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针对性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长进。成绩好的学生通过拓展训练,摘到“大个的熟苹果”;中等生通过练习,尝到“普通的熟苹果”;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尝到一颗“小巧但味甘的苹果”。当然,这些训练题是有梯度的,涵盖基础等级、巩固提升、链接高考等不同层次。如此一来,每个学生在这节课里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好的家常课应成为学科素养的“催化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切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任务,不断加强思维训练。同时从学科素养出发,结合生活情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好的家常课还应是充满烟火气的“成长课”。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每束思维的火花都被珍视,每次微小的进步都被看见——这就是家常课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中,种下成长的种子,静待花开。
wechat_2025-07-20_095652_76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银豆
196

128

话题

1

听众

196

银豆

先生

积分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