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 校园日常舆情的教育管理措施

[复制链接]
查看27 | 回复0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大学生以往在校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思想状况也会因此发生新变化。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理应有所行、有所为。辅导员应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找准思政着力点、讲好思政故事、助力学生健康发展,这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研究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大学生重返校园后首次面对校园“半封闭式”管理,学生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随着防控的要求和校园管理方式的改变发生了变化,部分高校提出“非必要不外出”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出行频率,减少了感染风险。与以往相比,宿舍、食堂、图书馆、田径场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向往自由、个体意识强烈,习惯于校内学习与校外娱乐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但在防控期间,他们被动地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模式,这使大学生认知、情绪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波动,影响校园稳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学生生活方式网络化,自发求知性强。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打乱了他们原本的假期出游计划,居家时间成倍增长,缺乏运动,缺乏朋辈之间的交往,只能宅在家中面对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久而久之形成网络依赖。特别是00后已经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生长于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本身思想发散、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信息的敏感性强,会自发了解想要获取的信息知识,学生一方面会敏锐地捕捉报道中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会通过新媒体定向的查找自己所需要信息进行深入了解。(2)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缺乏心理韧性。18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影响,自我效能高的人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更具有自信心和能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自信,遭遇困境时采取消极态度,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心理韧性”是指在个体面对负情绪事件能积极调节自身情绪,适应环境战胜困难的心理品质,也被称为“心理弹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负情绪应激事件,它来势迅猛、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而青年大学生具有生活经验少,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易波动等特点,面对突发危机事件,他们认知基础和经验能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原本已经存在心理困扰或隐患,而环境影响、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也存在缺失,这些因素都会使他们自我效能感减弱,心理韧性的缺乏,使大学生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加剧。(3)学生辨识信息能力弱,有盲目跟风性。在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突如其来事件,许多高校的舆情应对机制不够完善,在日常防控管理中,以维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第一要务,为了避免引起学生过度恐慌和焦虑,通常会采取关心安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权。而大学生对于突发性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具有更高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意愿,但是高校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看待问题片面化,缺少辩证思维。另外大学生鉴别谣言的能力不高,容易相信网络平台传播的各类谣言和“伪科学”,盲目跟风,甚至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2、 教育实践
  疫情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应该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明确工作职责,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严把意识形态关,做好价值引领,主动适应特殊时期的新要求,找准角色新定位,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1)安全健康的守护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了解相关医疗知识;充分了解中央、地方以及学校的防控政策,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的通知精神,保持电话24h开机状态,精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时动态采取“人盯人”“包保负责人”等联系机制,每日与学生沟通,关心他们的健康情况和思想状态,做好情绪安抚工作。高校辅导员需切实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采集学生的健康数据和行程信息,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将防控阶段的学生工作抓实抓细,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守护学生健康和安全发挥积极作用。(2)心理防线的构建者。研究表明,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社会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青年学生是心理控制的弱势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学业就业的压力容易使大学生负性情绪增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复学后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作为辅导员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学生戴好“心理口罩”。实行“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真正的打开学生心扉,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思想价值的引领者。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他们思想活跃,使命感强,对社会感知敏锐,尤其对各类现实问题格外关注,但社会阅历较浅,容易受外界影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期,高校辅导员更要掌握校园舆论阵地,注重价值引领,把稳把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盘”。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增强制度自信。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强大合力,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发布权威信息,主流观点,报道社会正能量人物事件,在信息发布形式中,不需要拘泥于生硬的新闻报道,可以结合“0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漫画、音乐、短视频等多样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使青年学生高效接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就要切实扛起高校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站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全局高度,坚持将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业就业以及心理健康情况,做好思想引领,统筹推进特殊时期的学生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快速适应“新角色”,因势而新,因势而谋,引导青年学生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的时代新人
  3、 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特点,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根据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路径,找准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汪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4]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5]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6]谢继华.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8.
  [7]刘珍芳.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16(02)-20-23.
  [8]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02):57-91+56+2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经验值
32

3

话题

0

听众

32

经验值

精英编辑

积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