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娱乐] 教师的暑假,就是休、养、生、息

[复制链接]
查看8 | 回复0 |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校园的喧闹声逐渐消退,蝉鸣声充盈着每个夏日午后,属于教师的假期终于如约而至。教师的假期本就不应是另一场拼搏,而应是对身心的自然调养,对生活的温柔回归,是一场“休、养、生、息”的生命修行。
休,是身心的彻底解缚

暑假的首要之义便是“休”。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们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深陷于繁杂的教学事务之中,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既然已经搁置粉笔、暂离课堂,就应当关闭闹钟、放下操劳,容许自己"闲适无为",让心灵获得片刻的放空,恰似拉紧的弓弦终得松弛,又似风尘仆仆的旅人卸下重负。

休憩绝非虚度光阴,而是给生活一个暂停的机会。唯有这般彻底的"休",方能挣脱职业身份的"桎梏",为后续的自我滋养腾出空间。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其最初阶段正是这种卸下重担的"休"。

养,是对自我的修复与滋养

“休”是松绑,“养”则是主动的疗愈。

平日被粉笔灰呛哑的嗓子,被伏案久坐熬伤的脊骨,以及精神深处积压的疲惫,在“休”的基础上,终于可以进行系统性的修复。暑假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像照料花草般滋养自己。

或许迎着晨光在绿荫小径慢跑,体会汗水滑落、关节舒展的畅快;或许觅一方幽静,一盏清茶,一卷好书,便消磨了整个下午;又或许寻一处僻静,习练瑜伽、静心冥想、盘坐放空,任繁杂心绪如流云般徐徐舒展;抑或安然入睡,直到被晨光温柔唤醒。

这难得的得闲之机,正是滋养身心的疗愈良方,让耗损的元气得以充盈。

生,是回归生活的本真

除了休与养,暑假更重要的,是在生机勃勃的烟火气中,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里,触摸生命的质感,回归生活的本真。

三尺讲台之外,教师也是子女、父母、伴侣,也是教师这份职业角色之外的鲜活存在,有着被日常教学所挤压的生活角色与情感需求。暑假正是回归本真自我的契机:陪伴孩子畅游水中乐园,享受亲子互动的纯粹快乐;与双亲围坐闲谈,品味天伦之乐的温暖滋味;与爱人携手漫步林间小径,感受岁月静好的恬淡时光。

再如,系上烹饪围裙,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尝试创意料理;挎上单反相机,穿梭于老街旧巷记录人间烟火;收拾行装远行,让欢笑声回荡在山川湖海之间。抑或邀约知己好友,在夜市烧烤摊前举杯畅饮,聆听冰块碰撞杯壁的清脆声响,感受生活最质朴的温度。

息,是深沉的蓄势
如大地在寒冬中静息,教师的暑假之“息”,是让心灵在宁静中舒展呼吸,让精神在涵育中蓄势待发。

与前三种状态相比,"息"的境界更为深邃。它既包含对过往经历的沉淀反思,也涵盖对未来规划的深度考量;既可以是书海遨游时无目的的冥想,也可以是切断纷繁信息后那种纯粹的空寂——当屏蔽了持续刷新的资讯洪流,方能体会这种返璞归真的静默。

无所事事需要花费时间,需要长久的停留,需要深入的、沉思的驻留。
(韩炳哲《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唯有根植于深沉的宁静,大地和生命才能完成最深度的更新,为破土而出积蓄不可思议的磅礴力量。

当暑假的帷幕轻轻垂落,教师的身影看似“隐入尘烟”,实则是潜入了一场深远的生命更新循环:先以松绑,继以修复,再生以焕活,终以蓄势。

四者如四季流转般自然有序,亦如生命吐纳般不可或缺。
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银豆
190

128

话题

1

听众

190

银豆

先生

积分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