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 学情研判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36 | 回复0 | 2025-7-8 17: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情:朱JF同学,成绩大体在班级前三、年级前五,数理成绩很突出,但是英语始终是弱势学科,作为课代表,英语成绩却也只在110分左右。
我的判断,是他不够重视和投入。如果他攻坚克难,应该能达到130分的层次。问题是,他几乎从不找我问题,作业也只是写完即可。我感觉,他在学习上缺把劲。
这次考完我找他谈了话,要求他把之前的试卷系统分析,找出错误类型,归纳问题,第二天来找我汇报。
第二天他如约而至,提出:阅读理解的细节题能答好,但是主旨大意题、观点态度题,总是不理想。我给出两个答案:思辨力和信息整合力。
思辨,思且辨。
思,是指在阅读时,要积极思考、换位思考,改变阅读的“着眼点”,即“逐词点读”的习惯。要从宏观着眼,下行阅读,既见木又见林 —— 眼里看文字,脑里想语篇。
阅读时,要时刻思考这一处、这一句与全篇的关系,与上下文的关系,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展开方式。阅读和写作是互通互逆的,要假设自己是作者,思考这篇文章、这个段落,“我”会写什么、如何写,随后在语篇中去验证自己的推测。
辨,就是要问、答、否定、否定之否定。阅读的时候要问自己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是什么,并努力去回答。比如,我在写卷子时,就会问自己:我的学生可能错哪道题,哪句话不懂,哪个知识点需要强调,他们能否提炼出语篇的结构和逻辑,等等。
对了答案后,如果自己错了,就不要固执己见,要勇于否定自己的想法,从正确答案的角度去说服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摸索到设问的规律和陷阱、答题的技巧和入口,就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校正到高考的命题方向上。
专家说,学习说到底落在“问”和“讲”两个字,即,要学会问题,学会讲题。要问问题,就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要能讲题,要充分理解才能表达,讲的过程就是梳理思维的过程,是知识内化和应用的体现。
其实我发现,这孩子是比较腼腆,不够勇敢。尽管平时还有些活泼,但是遇到挑战和困难,缺乏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行动。
他是需要被发现和抛光的。
QQ20250708-17302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银豆
181

128

话题

1

听众

181

银豆

先生

积分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