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拉分重灾区”,但只要掌握科学的精读方法,孩子也能高效提分! 下面结合教材例题和考试真题,手把手教孩子用四步精读法破解文言文,建议收藏后实践哦! 第一步: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拦路虎” 1,先读注释,再读原文: 课本注释中90%的答案藏在人名、地名、官职名、文化常识中。 例:《桃花源记》注释中“垂髫(tiáo)”指小孩,“黄发”指老人,考试中常考词义和古今异义。 家长提醒:让孩子用荧光笔标出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指“妻和子”)。
2,通读时圈出三类“拦路虎”: 生僻字词:如《湖心亭看雪》中“毳衣”(cuì,毛皮制衣)。 一词多义:如“故”在《狼》中“缀行甚远”是“连接”,在“故令嗥”中是“故意”。 特殊句式:如《陋室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需标记。
那有哪些翻译方法呢? 1,逐字对应法:将文言文拆成单字翻译,再调整语序。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同乡人来到无人之地”。 2,跳过障碍法:遇到无法理解的句子,先读下文,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注释中的字词解释必考!如“交通”(交错相通)、“俨然”(整齐的样子)。 通读后需完成:标出3-5个疑问词,后续针对性解决。
第二步:四大方法,精准推断词义,扫清障碍
方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回忆课内学过的相同字词,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解释。 例:学过《论语》“不亦说乎”中“说”通“悦”(高兴),迁移至《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中“乐”也是“以……为乐”。 所以,遇到陌生字词时,优先联想课内例句。
方法2:根据语境推断法 通过上下文逻辑判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中“往往”若解释为“常常”不通,结合语境应为“到处”。 避坑:避免望文生义!如“牺牲玉帛”中“牺牲”指“牛羊猪等祭品”,非“舍弃生命”。
方法3:组词法 操作:将单音节词扩展为双音节词。 例:《河中石兽》“棹数小舟”中“棹”→“船桨”→“划船”。 高频词: “食”→“食之”(喂食)、“食不饱”(吃不饱)。 “行”→“行走”“行为”“品行”。
方法4:成语互相印证法 用现代成语,反推文言词义。 例:成语“鸿鹄之志”对应《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鸿鹄”指天鹅。 常用成语: “温故知新”→“故”(旧的知识)。 “门庭若市”→“市”(热闹)。 答题模板:
“XX”在句中应解释为______,因为______(结合课内迁移/语境/成语)。
第三步:攻克核心句式常见的句式,可分为分5大类
判断句:" 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或者有" ……者,…… 也”的句子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省略句:句子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 例如:请以军礼见(天子)。《周亚夫军细柳》 被动句: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词的被动句。“ 受+谓语”或“受+谓语+于" 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倒装句:有些句子成分倒置了,或提前,或置后。 例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固定句式:由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连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语法格式 例如: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第四步:三步画思维导图,梳理脉络,读懂深层含义1.主线提取: 例:《曹刿论战》主线→“曹刿论战前准备→战场表现→战后总结”。 2.细节标注: 人物对话: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答“衣食所安”“牺牲玉帛”→曹刿评“忠之属也”。 3.主题总结: 用1句话概括:讽刺封建社会“肉食者鄙”,赞扬曹刿的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题:直接从导图中提取信息。 例:“曹刿认为作战胜利的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政治基础)+把握战机(战术)”。
翻译题满分模板 逐字对应:每个字词翻译到位。调整语序:倒装句还原。补充省略:补全省略的主语、宾语。润色通顺:用白话文流畅表达。 例: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青苔的痕迹蔓延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门帘,显得青翠葱茏。
家长辅助:每日15分钟精读计划选篇:从课内重点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开始。 第1遍:按四步法通读,标出3个生词+2个疑问句。 第2遍: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家长提问“文章主旨是什么?” 积累本:记录高频词(每天5个)+错题(如“军”解释为“军队”错误)。
总结:文言文提分=高频词积累(60%)+题型套路(30%)+逻辑分析(10%)!
|